电话:010-88808829
邮箱:17326823439@189.cn

倒计时

参观时间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
  • 未来选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2019-09-0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资源约束正替代资本约束逐步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我国矿产资源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据相关数据统计,虽然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但大多数矿山的矿石品位低、大多呈多组分共(伴)生,矿物嵌布粒度细,且现有矿产资源变得越来越贫、越来越难选,再加上选矿设备陈旧老化、自动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不高、选矿回收率低,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部分矿产资源的“隐蔽”浪费。现阶段,我国有色金属矿山的采选综合回收率只有60%~70%;就铁矿山而言,年排出尾矿量几亿吨,平均含铁约11%,致使大量的金属铁损失于尾矿中。随着当前矿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市场和技术变化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通过科技与管理创新加快技术创新速度,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自动化水平、提升产品经济价值、降低选矿能耗及成本等,全面提高矿山综合管控与决策水平,已成为未来选矿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未来总体选矿工艺技术要求(1)选厂规模化(2)机械设备大型、高效、智能化(3)矿物利用全面化(4)水资源全面回收利用化(5)选矿药剂高效无毒循环利用化(6)生产过程智能化(7)无尾矿排放化二、未来选矿技术需求通常情况下,选矿技术主要是以依附于金属矿产的选择与研发上的,大部分选矿技术都是针对特有地形和结构的矿产。如今的选矿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发生着逐步的蜕变,可以利用在工艺方面的优势与分选的技术,将其实际应用范围进行迅速增大。所以,相关的研究者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技术知识,融合一些新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未来选矿技术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矿石高效预选技术。矿物进入正式选别作业之前通常需要进行预选作业,在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的同时,又要将大量废石在进入正式选别作业之前能有效地抛弃,以保持选厂较高的经济效益。鉴于我国铁矿资源的特点,铁矿石预选的主要方法有磁选(强磁选、弱磁选)和重选,强磁性矿石采用弱磁选,弱磁性矿石采用重介质、跳汰等重选或强磁选方法。针对铁矿石的预选,磁力预选是最主要的预选方法。磁力预选的关键是高效的磁选设备。近年来,我国磁选设备研制进展很快,特别是第三代高磁性能永磁材料钕铁硼的问世对磁选新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铁矿石强磁选工艺、设备的研究应用,近些年在国内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新型粗粒强磁选。但随着开采技术的推陈出新和矿石性质的变化,高效的矿石预选技术也将会有另一个层次的突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矿石预选技术也将跻身世界的前列。(2)复杂多金属矿选冶协同开发综合利用技术。开采综合利用的矿产比率比较低,综合利用指数不高,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综合利用比较好的矿产只有 30%左右,部分综合利用的矿产只有 25%左右,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达到45%左右。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的矿种只占可利用综合回收矿种的一半, 综合利用指数50%,比发达国家低30个百分点。以铁矿为例,我国铁矿资源矿石类型复杂,难选矿和多组分共(伴)生铁矿储量所占比重大,多组分共(伴)生铁矿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同时也给铁矿的开发利用带来困难。我国铁矿多组分含有钒、钛、稀土、锯、铜、锡、钼、铅、锌、钻、金、铀、硼和硫等30多种,最主要的有钒、钛、铌、铜、钴、硫和稀士等,有的共(伴)生组分的经济价值甚至超过铁矿价值。但目前我国多组分铁矿资源利用程度不高,主要是由于选冶技术水平低,难以使比铁矿价值高得多的金属得到充分利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共(伴)生组分将得到充分的综合回收利用。 (3)微细粒复杂难选矿的流态化悬浮焙烧技术。我国部分铁矿石资源矿物组成复杂、结晶粒度微细,常规选矿技术难以获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近年来研究表明,磁化焙烧处理复杂难选铁矿最为有效的技术。目前铁矿石的磁化焙烧主要采用竖炉和回转窑,处理量低、焙烧质量差、能耗高。开发铁矿石流态化悬浮焙烧技术与装备,研究铁矿物流态化焙烧过程中铁矿物的相互作用机理,研发冷却过程铁物相转化控制及同步回收潜热技术,可盘活我国铁矿资源100亿吨以上,我国铁矿资源的回收率可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铁精矿品位可提高1~5个百分点。(4)极贫矿的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我国鞍山式铁矿资源中极贫赤铁矿石有数10亿吨,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山西等地,该类资源铁品位仅15%~20%,受矿山采选生产工艺的制约,只能暂时堆存,不但造成排土场地紧张,而且还浪费了矿石资源,污染了环境。研发鞍山式极贫赤铁矿石的粗粒湿式预选技术、极贫赤铁矿石专用粗粒湿式预选装备磁系与介质结构优化等技术,可提高排土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处置水平,可减少排渣占地,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推进意义;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稳定矿山生产,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5)高效节能碎磨工艺流程配置关键技术。在大多数选矿厂中,碎磨流程是投资高、能耗大的单元作业,其设备投资占选矿厂全部设备投资的50%以上,能耗则占选矿厂总能耗的60%~70%。选矿中,影响碎磨工艺选择的因素有很多,由于自然界的矿石种类复杂,并且难以完全预知,在选择碎磨工艺时,高效、节能、经济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设计和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碎磨工艺流程配置的合理性、高效性和经济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掌握碎磨工艺流程配置关键技术,将成为必然趋势。(6)选矿自动化在线检测与分析技术。过去十年,选矿自动化的发展速度、普及率前所未有,新建选矿厂无一例外地同步建设自动化系统,老选矿厂也不断通过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实现改造提升、转型升级。但应用情况、实施效果各不相同。在线检测与分析技术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在过去的十年里,选矿过程的流量、物位、压力、温度、酸碱度等单一参数的检测应用的十分普及和成熟。选矿过程在线检测与分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仅从未止步,而且越来越被行业所重视。尤其是随着应用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端分析系统等智能装备的开发与应用。这类装备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参数的物理测量和数学建模,能够感知、预测生产中的矿物特征、设备状态、生产指标等复杂的、综合的、关联的过程信息。这些装备使得生产操作智能化成为可能,改变了选矿自动化传统的含义和任务,缩短了选矿自动化技术与生产成本、效益、安全、环保、管理、知识储备、人才培养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距离。(7)选矿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技术。选矿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控制系统,它是破碎自动化控制、磨矿分级自动化控制、选别自动化控制以及浓缩过滤自动化控制等有机的结合。选矿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可稳定选矿生产过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选矿厂的生产能力,降低能耗物耗,提高金属回收率。选矿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要进行大量的仪表安装和调试,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以及复杂的软件编程工作。多种关键参数检测、显示和控制可使系统更精确、更完善,高可靠的仪表组合可使系统更长期可靠、稳定运行,优秀的控制软件可使系统更具智能化。(8)生物工程选矿技术生物选矿也称为生物浸出或生物冶金,是矿冶工程和现代生物科学交叉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生物法选矿是生物学、化学及其他工程学科在矿物加工领域中的综合应用。生物选矿就是利用某些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与矿物相互作用,产生氧化、还原、溶解、吸附等反应从而脱除矿石中不需要的组分或回收其中的有价金属的技术。微生物在选矿中可作为选矿药剂予以充分应用。目前,微生物作为选矿药剂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国外近10年才开始进行了广泛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包括微生物絮凝剂、浮选捕收剂、浮选调整剂等,已取得不少令人鼓舞的实验室研究成果,工业应用则较少见报道。生物选矿技术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能耗少且污染少等特点。微生物技术在选矿中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预言,它将改变传统的一些选矿方法和概念,使选矿过程产生一些根本的变革,并从根本上使传统的选矿方法高技术化。(9)尾矿大宗资源化利用技术。目前,我国金属矿山堆存的尾矿达数十亿吨,而且以每年产出8~10亿吨尾矿的速度增加。大部分建库或征地堆存,污染环境严重、安全隐患突出。尾矿综合利用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综合利用指数不高。大宗尾矿堆存量增加将使得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加大,尾矿中含有的药剂及铜、铅、锌、铬、镉、砷、汞等多种金属元素,随水流入附近河流或渗入地下,将严重污染水源;尾矿库扬尘对环境造成危害;尾矿库超期或带病使用,甚至违规操作,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对周边地区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依托技术创新,实现尾矿的大宗、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对落实国务院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矿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要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0)精矿产品深加工开发技术。铁矿产品中的超级铁精矿是指含铁量高、脉石含量低的铁精矿,既是选矿的深加工产品,又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功能材料。近年来,随着粉末冶金、直接还原、高端钢材及3D打印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超级铁精矿的需求也日益增多。然而,目前我过优质铁矿资源绝大部分用于生产普通铁精矿。超级铁精矿绿色制备与工业化技术可解决我国长期缺少高品位直接还原铁原料的难题,为我国发展钢铁短流程工艺奠定原料基础。该技术将优化我国铁矿产业结构、延伸铁矿产业链,实现我国铁矿石优质优用的目标。三、未来选矿机械与绿色药剂需求  如何提高在选矿方面的技术,首先要从最基础的机械设备进行着手,同时选用合适的选矿试剂,再利用在应用价值上较高的选矿技术。(1)新型选矿设备的研发。较为高效的选矿技术,必须有较为高效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支撑,选矿的技术和设备都处于共同发展的阶段。所以,选矿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试剂材料与设备的创新发展,高效低能耗选矿设备研制、新型弱磁、中磁和强磁机的研制、磁重浮一体化高效选矿设备的研制、高效一体化破磨设备的研制、大型悬浮焙烧炉的研制、大型卧式搅拌磨机的研发、搅拌磨机磨矿产品的粒度特性及其对选别指标影响的研究、大型自磨机磨矿过程的模拟与自动控制技术研究、选矿厂高效除尘设备、三废治理循环利用装备等等,都是未来选矿工作者亟待突破的难题。(2)高效、环保、耐低温浮选药剂的研发。针对于现在的金属矿产,传统的选矿技术对于周边环境的破坏是十分巨大的,会对其他的资源造成极大的污染和破坏。研发基于矿物晶体特性的浮选药剂分子结构设计、新型浮选药剂的合成与浮选性能表征技术,在矿选的基础上,高效、环保、耐低温浮选药剂不会对其他的细杂矿物资源的组成结构产生影响,也不会带来其他的污染物 。从这方面就可以看出,污染较低的浮选药剂的实际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它不仅可以降低实际选矿成本,其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能尽可能的降到了最低,这在未来的发展上,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才是现在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四、结 语 总而言之,现在选矿技术在研究的空间仍然是十分巨大的,在其多种技术方面的融合与发展之路上,仍需要现在的选矿技术相应人员和研究者继续努力探究与创新,为我国在多金属选矿方面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同时也要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好保护工作,为我国可持续性发展尽一份力。

  • 全球能源未来发展的五大趋势 2019-09-05

    各能源智库分析机构对全球能源展望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时值中东危机导致高油价,使得主要能源消费国意识到,需要有成熟的预测模型成为制定能源规划、能源政策的依据。每年,国际能源组织、主要石油公司、能源咨询机构都会按照各自预测模型体系发布数十份全球能源展望,在预测全球经济走势基础上,分析中长期世界能源发展趋势。今年年初以来,国际能源署(IEA)、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欧佩克(OPEC)、英国石油公司(BP)、埃克森美孚、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IHS、挪威船级社等相继发布2018版全球能源展望,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如今能源展望报告不仅预判未来能源发展情景,更会影响到未来能源走势,尤其在当今全球能源格局转型的“十字路口”。通过总结对比不同机构的能源展望,在迥异中寻求共性,更有助于我们把握新的趋势,对未来能源发展大势有的放矢。趋势1:能源需求增长放慢脚步经济发展判断是能源预测的基础。根据各家机构展望,未来20年,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显著放缓,经济增速小幅下降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最乐观属欧佩克,预测世界经济将以3.5%增速增长,其他机构基本预测在3%左右。到2040年,世界经济将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0万亿到130万亿美元,而人口也将达到90亿左右。然而未来能源需求增长和经济增长幅度并不是完全趋同。各家展望表示,从现在到2040年世界能源需求增长在25%到35%之间。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指出,未来30年,一次能源增速远低于同期经济增速,全球将以36%的能源消费支撑170%的经济增长。不同国家能源需求增长出现一涨一降。埃克森美孚、能源信息署、英国石油公司都认为未来世界能源需求增量主要来自新兴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在人口增长下,中东、拉美、非洲能源需求也将显著增长。而经合组织国家能源需求将基本保持不变,甚至有所下降。经济增速与能源需求增长脱钩,能效提高、能源强度下降是主要原因。埃克森美孚认为,到2030年的人均能耗基本保持不变,到2040年会比2010年有所下降。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也认为,未来30年,能源强度将降至0.88吨标油,比2015年下降50%,能耗年均下降2%。国际能源署也认为,能效提高在消除供应侧压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果没有能效提高,预测的最终能源消费增量将会翻一番还多。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能源消费最大国,中国能源需求虽然仍保持增长,但是未来30年增速不断放缓,能源强度随着产业转型不断下降,将不再是最主要的需求增长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2035年后,中国能源需求逐步回落,在全球一次能源比重稳定在23%,届时,单位能耗将比2015年下降54%。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速未来将不足1%,这和21世纪以来8%的需求增速形成鲜明对比。取而代之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能源增长主力。国际能源署在展望中认为,未来印度对需求增长贡献最大,占到将近30%,到2040年时,印度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会上升到11%。东南亚是全球能源行业中另一增长巨擘,其能源需求增速是中国的两倍。OPEC表示,2040年印度取代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不过,这一变化主要是中国的能源需求预期被下调的结果,而不是因为印度的能源需求前景更加积极。趋势2:能源格局“四分天下”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趋向清洁、低碳和多元化,并且转型速度要快于之前的预期。能源信息署认为,到2040年,世界范围内,除煤炭外其他燃料消费量均呈增加态势。英国石油公司在近三年的展望里大幅上调了风电和太阳能到2035年装机的预估值,上涨达到150%。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在展望中认为,清洁能源将主导世界能源需求增长,到2050年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石油和煤炭将各占四分之一,清洁能源将占比将超过54%。同时,油气仍然在未来占据主导地位,几家报告都预测,2040年,石油和天然气占比是55%。可见,世界能源结构在逐渐向“四分天下”的多元格局前进。在结构转变过程中,不同领域的能源消费变化同样显著。英国石油公司、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国际能源署都注意到,全球范围内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增长在逐渐放缓,建筑是增长最快的部门。工业部门能源需求在2040年达到峰值,之后保持稳定,并且电气化率还将不断提高。英国石油公司认为,天然气和电力将满足未来工业领域能源增量,2040年成为工业部门主要能源。国际能源署表示,在全世界各种能源的终端用途中,电力是一股崛起的力量,到2040年时,电力会占到最终能源消费增量的40%——这是石油在过去25年能源消费增长中的占比。各家报告认为,能源结构转型最典型的国家是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在能源展望中指出,中国能源消费已经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未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入后期,城市化稳步推进,对能源需求的重心将由生产用能逐步转向生活用能,工业用能占终端用能比重将逐步回落,交通和建筑用能则将稳步提升。英国石油公司、国际能源署也关注中国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比提高,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增加。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指出,中国工业部门用能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2050年煤炭占比将大幅降至17%,天然气将上升至15%,石油将保持在20%左右。结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工业部门中气代煤、电代煤趋势加快,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家庭电气化水平快速提升。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表示,到本世界中叶,中国能源结构有望2/3是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清洁绿色能源,1/3是化石能源,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只需36亿吨标煤。此外,部分报告还指出低油价时期投资减少,可能会阻碍能源转型进程。国际能源署在《2017年世界能源投资报告》中指出,上游投资接近“腰斩”,投资不足导致储量发现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而经济复苏下能源需求不断上升,供需两端的反向作用会带来油价的大幅上涨。在全球能源转型过渡期内,平稳的油气价格和供需态势更为有利,一旦短期油价暴涨,可能阻碍能源转型的有序推进。趋势3:石油利用加快转向非燃烧领域本轮低油价直接造成上游投资锐减,引发了未来石油供应短缺的忧虑。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2014年至2016年间,全球能源投资持续下降,每年下降比例约为25%。尽管从2016年起投资呈现回升,但仍未达到高油价时代的水平。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多认为目前上游领域投资状况仍不乐观,全球能源业应对这一尚未显现的风险提高警惕。陆地和海上一些回报周期长的项目投资缩水幅度尤为明显,而这与全球经济发展目标相悖。然而,各家的展望表明,要确保全球石油供应,投资跟进已经刻不容缓。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认为,未来35年,全球石油生产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全球现有油田产量将从现在的36亿吨下降到2050年的不足12亿吨,年均下降3.2%,相当于全球每年减少两个大庆油田。强调,要维持供需平衡,必须持续投资发现新油田。英国石油公司也认为,未来全球石油增长主要依靠低成本的欧佩克国家和美国、俄罗斯,绝大多数非欧佩克国家将下滑。但即便如此,石油生产仍然需要非常可观的投资。如果现在新投资停滞不前,现存产量将会以每年3%下降,到2040年供给量仅为4500万桶/日,还不及目前石油需求的一半。英国石油公司预计,到2050年世界需要消费油气量为2.5亿万桶油当量,技术可采已经达到4.8亿万桶油当量,但是多数为提高采收率、海上浮式平台开发、高精成像等技术,需要投资及时跟进。石油需求方面,在预测2030年世界石油需求总量时,除英国石油公司以外,欧佩克、美国能源信息署和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值均随着时间推移总体呈下降趋势。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也认为,世界石油需求2035年后基本停滞,增长基本全部来自非OECD国家。在这一过程中,石油的非燃烧利用成为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包括作为化工产品原料,制成润滑剂、沥青等。国际能源署预计,石化产业将占到2030年石油新增需求的三分之一以上,到2050年该数字将达到近50%,超过卡车、航空和航运。与此同时,在燃油经济性改善、公共交通普及、替代燃料和电气化的共同作用下,当前石油需求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乘用车的重要性将会减弱。挪威船级社在展望中看好新原油直接制化学品工艺,指出这一工艺将代替传统炼化技术。最近,沙特阿美宣布了一项大型原油制化学品项目,预计将日处理40万桶原油,其规模为全球目前唯一的新加坡埃克森美孚原油制化学品项目的5倍。这一全新工艺具有降低原料成本、能耗和碳排放等优点。两个项目投产后,制乙烯成本将比亚洲同类产品每吨低160美元和200美元。这将大大促进原油利用向化工领域的转移。趋势4:天然气消费重心正在转移天然气一直是能源发展展望持续关注的热点。早在6年前,国际能源署就曾乐观表示,天然气产业进入黄金时代。这一看法很快成为当时全球油气行业的主流观点。然而,之后的天然气市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繁荣程度,“夹在煤炭与可再生能源之间”,天然气消费保持年均1.5%的增长,2014年甚至一度低于1%。然而近年来,世界天然气发展重拾强劲势头,各家展望也纷纷表示了乐观态度。2017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增长2.2%,主要消费市场重回增长轨道,亚洲增速达10年来最高,欧洲也从负增长变为快速增长。此外,天然气大量替代煤炭用于发电,在传统领域继续保持增长。能源信息署、国际能源署、埃克森美孚均预测,未来世界天然气增长将保持1.4%—1.9%的年均增长,到2050年天然气需求量比2015年增长64%。而且未来30年,天然气在所有领域将全面开花,居民、商业、工业、交通增长会比较快,发电部门的需求也将维持较大基数。国际能源署指出,与前10年不同的是,未来10年,工业部门将超越电力部门,成为天然气需求主要驱动力。这主要是亚洲地区工业增长,越来越多将天然气作为能源以及原料进行加工。在北美和中东,化工领域的发展也促进了天然气的需求增长。过去十年,电力部门贡献了天然气增长的一半,然而未来,工业领域将占到天然气消费增量的4成。在今年第27届世界天然气大会上,许多企业家表示,天然气的黄金时代并不是没有了,而是姗姗来迟。英国石油公司认为,天然气未来快速增长,尤其是工业部门增长,主要得益于低成本供给和LNG贸易推动天然气可获得性大大提升。但是天然气同样也面临着低油价导致的投资不足问题。国际能源署认为,当前所知的所有LNG基础设施都会在2020年前投产,这一波供给会导致市场偏于宽松。但是上游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会导致LNG设施利用率在2025年上升到2017年前的紧张水平。不少机构预测,在中国,天然气黄金期将持续到2040年。得益于人口增长、天然气管网设施日趋完善、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以及大气污染治理的推动,中国天然气产业将长期处于黄金发展期,2015年到2035年,由于工业、居民以及发电对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速有望达到5.8%。预计205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接近7000亿立方米。趋势5:制约可再生能源瓶颈正逐一打破在2018年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中,首次涵盖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材料——锂和钴。英国石油公司的《年鉴》显示:作为储能技术的关键材料,自2010年以来,钴产量年均增速为0.9%,而锂产量同期年均增长6.8%,到2017年,钴的价格几乎翻了一倍,碳酸锂的价格上升37%,体现出在储能技术进步下,相关材料需求增大。锂电池、石墨烯这些新材料开始受到英国石油公司的关注,透露出可再生能源时代越来越近。彭博社的最新分析显示,现在,独立的电池在成本上越来越有竞争力,“廉价电池储能的到来意味着越来越有可能从风能和太阳能中获得电力供应,因此,即使在没有风的情况下和太阳也不发光时,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满足需求”。过去几年,业界认为的制约可再生能源的瓶颈正在注意打破。例如成本问题,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数据显示,未来两年内,包括生物质能、水力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将会与化石燃料发电成本几近持平,而发电成本的下降也是世界能源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信号。彭博社表示,2010年以来,锂离子电池价格已下降了79%。从2030年左右开始,全球电池的重要性将会增加,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渗透。公用事业公司将继续用更廉价的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取代旧的煤炭和核能,比如“开式循环”的燃气发电厂和其他的选择如抽水的水力发电。在各家展望中,可再生能源一直被认为是未来增长最快的能源。英国石油公司认为,核电、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起来将占到全部新增能源供给的一半,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在2035年升至23%。其中太阳能增长超过8倍,风能增长超过4倍,2040年,可再生能源增长将超400%,占全球发电量增长的50%以上。能源信息署认为,未来25年,可再生能源增幅最大,年均增速为2.3%。彭博社预计,从2018年至2050年,全球新增发电装机容量投资为11.5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将流向可再生能源。大约8.40万亿美元将用于风能和太阳能,另外还有1.5万亿美元用于其他零碳技术,如水力和核能。不过,国际能源署也在最近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展望中指出,按照目前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只有18%,而要实现2摄氏度温控目标的情景,可再生能源占比要达到25%—28%。而能够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领域除了电力,还要在交通和供暖同步发力。相比其他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受政策变化和技术进步影响力也更大。国际能源署强调,要在政策强化的情境下,可再生能源才有望取得更加迅速的发展。

  • 8月份制造业PMI表明:新动能保持平稳增长 2019-09-02

    原标题:8月份制造业PMI表明:新动能保持平稳增长  本报北京9月1日电 (记者杜海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8月31日发布,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分项指数显示,8月市场需求趋于稳定,企业生产活动有所波动,原材料市场价格下降,企业经营基本稳定。综合来看,制造业指数小幅下降,新动能平稳增长。  8月,市场需求仍相对较弱,但是下行态势减缓,呈现趋稳迹象。新订单指数为49.7%,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降幅较小。出口增速有所回升,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2%,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上升。  8月,企业经营基本稳定,大型企业PMI虽有所下降,仍保持在扩张区间;小型企业PMI上升。大型企业PMI为50.4%,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仍保持在扩张区间;中型企业PMI虽然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至48.2%,但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均上升;小型企业PMI为48.6%,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指数在连续3个月运行在50%以下后重回扩张区间。  新动能保持平稳增长。8月,以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装备制造业PMI为50.2%,较上月上升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PMI为51.2%,连续7个月位于51%以上。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同日发布,8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结束连续回落走势,继续保持在适度较高水平运行。分项指数变化显示,从业人员指数连续2个月小幅上升,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环比上升至60%以上高位。

  • 英威腾与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协会签约仪式成功举行 2019-09-02

    2019年8月21日,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威腾”)与广东省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在英威腾光明总部举行签约仪式,广东省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刘穗聪、副秘书长曾昭胜、高级工程师熊维煊,英威腾行业发展中心总监冉明哲先生出席了此次签约仪式,英威腾正式加入协会并成为协会的理事单位,英威腾集团总裁黄申力先生当选为第六届协会理事。签约授匾签约仪式结束后,协会领导在英威腾工作人员陪同下参观了集团实验室及展厅,工作人员向协会展示了英威腾的技术实力及研发成果。协会领导对英威腾的专业专注的研发实力及创新精神表示高度赞扬,同时也表达了对英威腾集团未来发展的信心。协会和英威腾共同表示,未来将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发展做出更突出贡献。与英威腾合影

  • 中国核工业迎来“第二春” 2019-09-01

    中国核工业迎来“第二春”▲多位院士专家在高端闭门会议上热烈讨论▲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陈列的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本报见习记者 池涵“福岛核事故以来全球核电发展总体审慎、缓慢,但从长久趋势来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核电技术。”中核集团总工程师雷增光在中国核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如是表示。8月21日~23日,此次学术年会在包头举行。《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在今年结束“三年零核准”后,我国的核电项目正在稳步重启,在建核电机组10台,规模居世界第一。同时,核技术应用,如核能供热、核医学、辐照加工等以其应用面广、贴近民生、潜在经济价值巨大,顺应了本届年会的主题“创新科技 绿色发展”,受到多位院士专家的青睐,希望其成为我国核工业的第三大支柱性产业。核电:三年零核准,今年重开启自人类开发核电技术以来,已发生了三次重大核事故。雷增光认为,这三次重大核事故既是灾难,也是契机。以事故为教训,人类得以不断完善核安全文化,催生新的核技术、核安全理念,促进核电固有安全性不断提高,最终造福人类。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全面审查在运核电项目,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安全措施,如增高海堤防护墙、增设应急供电设备、增加非能动设计等,并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在建核电厂进行安全评估,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力求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因素及管理失误。自2016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三年核电项目零核准。在核安全标准得以不断强化、“华龙一号”“国和一号”( CAP1400)等第三代核电技术在我国不断成熟以后,今年福建漳州和广东惠州太平岭等项目获得核准,标志着我国核电项目得以重启。据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介绍,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47台,装机容量4873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0台,规模居世界第一位。“十三五”期间,全国核电将投产约1900万千瓦、开工760万千瓦以上,预计2020年装机达到5103万千瓦。“未来将以每年6~8台的速度进行建设。”王寿君告诉记者,“我国核科技工业发展正迎来继‘两弹一星’后的第二个春天。”核能:“三步走”解决方案专家们普遍认为,发展核电既能满足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需求,又能兑现我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中减排、低碳方面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同时也考虑到在不断提高固有安全性的前提下,核电在经济性方面的卓越优势。据雷增光介绍,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中,我国承诺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同其他清洁能源相比,王寿君认为,1公斤铀235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700吨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发展核能不仅减排效果卓著,并且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地理分布。王寿君告诉记者,水电对地理条件的依赖性高,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而太阳能、风能在西北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由于其供给不稳定,弃风弃光现象严重。在我国经济最发达、同时资源相对短缺的东南沿海地区,核能能够提供清洁、高效、安全、稳定的能源供给,应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此外,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核电评估中心主任王泽平介绍,常规发电企业的利润营业收入比平均为1.18%,而核电企业平均13.4%,经济性优势很明显。雷增光认为,核电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确保安全、降低成本、提高公众接受度,还要加强自主创新。2018年,美国发布《美国对中国民用核能合作政策框架》,从技术出口、设备和部件出口、材料出口等方面全面对我国加以限制。“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雷增光呼吁。王寿君介绍,近年来,我国核电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核电关键设备和材料国产化率显著提高,形成以华龙一号、CAP1400为代表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同时快堆和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小型反应堆研发和示范工程准备也在积极推进之中。加纳微堆低浓化改造、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中国先进研究堆、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和先进核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热堆解决百年问题,快堆解决千年问题,而可控核聚变将永远解决能源问题。”雷增光认为。核技术应用:核工业的“第三条腿”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核技术在工业、民用领域不断得到应用,在全球形成近万亿元产值,在某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比达2%。据雷增光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核技术应用已在辐照加工、核医学、公共安全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一直保持着较快发展速度。特别是近年来,其年增长率均超过20%,年产值达数千亿元,预计2030年突破万亿元规模。然而,目前我国核技术应用在经济中的占比只有0.4%,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多位院士专家认为,核技术应用可以在医学、工业、农业、安全、环境、考古等多个学科中发挥作用,应该大力发展,使之成为核电、核燃料之外核工业的第三大支柱性产业。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形象地称核技术应用是核工业中的“轻工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认为,核能供暖或是我国北方冬季雾霾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介绍,由中核集团研发的泳池式低温供热堆“燕龙”已实现小范围供热。该堆型“零堆融、零排放、易退役”,适合部署在居民区附近。叶奇蓁预计,核能供热的成本有望达到和燃气同等价格,并可以通过进一步技术研发实现热电联供,甚至核能制氢,同如火如荼的氢能源产业配合起来。叶奇蓁表示,从1970年2月8日周总理批示我国建设秦山核电站至今,我国的民用核技术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对世界先进水平从跟跑到并跑。他期盼,在 “第二个春天”里,核工业能够继续进步,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实现领跑。《中国科学报》 (2019-09-02 第7版 能源化工)

  • 拥抱互联、融入智能,开启工业自动化的新未来 2019-08-14

    工业自动化如何向智能制造升级?想要实现智能制造,就必须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固定改造路径吗?精益生产一定要建立在智能化设备之上吗?在不同企业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更多颠覆传统思路的答案。有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数控化率已超50%,同时管控集成和产供销售均已实现,已明显具备智能制造基础的条件。尤其是在自动化领域,产品需求侧逐步呈现出向高端、数字、互联、安全、环保倾斜的趋势。而供给侧则明显表现出了拥抱互联、融入智能两大转型方向。行业人士针对大量数据总结分析了中国自动化应用现状,并预测未来中国自动化市场将保持中速增长的态势。自动化、数字化、工业互联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我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着自动化深入、数字化提升、网络化实践、智能化导入的一步一个台阶往前走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工业互联网元年的到来,一些数字化程度高、应用价值大的行业,将率先进入智能制造时代有企业认为流程工业智能工厂建设主要面临工厂运营全生命周期、制造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企业面临生产的多元化挑战、市场变化不确定性、“孤岛”林立集成应用难等挑战,当工业4.0时代带来时,传统的工业控制也被重新定义。数字转型,就是帮助企业构建基于“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智能制造模式和数字运营维护模式,驱动企业业务实现面向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实现自我变革和创新重构。在数据的驱动下,工厂核心逐步实现从运营效率到产业链效率的转变,从作业效率到商业效率的转变。最终,实现企业级AI,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再造业务流程和行业效率模型。帮助企业构建基于“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智能制造模式和数字运营维护模式,驱动企业业务实现面向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实现自我变革和创新重构。

  • 中国企业创造3D打印世界最快速度 2019-08-14

    在北京中关村一栋写字楼里,一台3D打印机正在接受电脑指令工作,一个纸抽盒大小的巴黎圣母院模型从树脂溶液中拔地而起,钟表上的花纹肉眼可见。13分钟全部完成,这是目前全球3D打印的最快速度,一般打印相同的模型需要6个小时左右。  3D打印技术自问世以来因其可以满足小批量、定制化要求而备受瞩目,但制作速度决定了3D打印能否被制造业接受。拥有清华大学本科学位,美国南加州大学、奥本大学硕士与博士学位的李厚民一直希望通过提升速度来增加3D打印普及率,终于研发成功并创办了UNIZ科技,以1200mm/h的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快的3D打印”公司,获得奔驰、格鲁诺、特斯拉等多家企业的订单。  “能拿第一,为什么拿第二?”李厚民有着“技术大牛”的自信和追求。如果打印一个零部件需要耗费多天,就失去了3D打印的实际作用与魅力。和市场上的一般思路不同,李厚民团队是通过光固化的系统优化做突破。  研发做实验是日复一日的枯燥,团队常常工作到半夜一两点,有时候楼门都锁了。但大家很快乐,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研发思路十分自信,相信这一定是正确的技术路径,突破与成功只待时间。  终于,打印速度达到了1200mm/h。这意味着,同样时间内,别人的3D打印机只能打印出一个瓶盖,UNIZ科技却能打印出一个可乐瓶。  成功那一刻真正来临时,李厚民兴奋地在微信群里把好消息“昭告天下”。然后,他又一如往常去做实验了,只记得那天的夜色特别美。  2016年,李厚民带着产品去参加美国消费电子展(CES大会),这个打印速度震惊了在场听众。演讲结束,UNIZ科技展位前立刻围满了人,有企业现场下了订单。  虽然李厚民是公司技术研发领头人,但对软件研发领域并不擅长。身为CEO,李厚民为了补足公司短板,力邀软件研发“大牛”朱荣付加入,“三顾茅庐”数次与他交流。朱荣付被他一句“你是想只成为行业领先者,还是想改变世界”打动了。  在国际市场上,3D打印领域内有两家先行者,一家是Carbon3D,另一家是Formlabs。这两家公司是UNIZ科技的对标企业。后来,在一次展会中,Formlabs的CEO特地来UNIZ科技展位试探技术细节,并打趣地说:“整个市场我最担心你们。”  一家中国初创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发挥后发优势,逐渐可以和世界领先企业平起平坐,再超越只用了5年。李厚民自豪地说:“在技术层面,我们的速度占绝对优势;在定价层面,我们的价格要比同类产品更具竞争力。”     速度提升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过去,3D打印受速度所限,使用者只是少数,并没有真正被市场接受和认可。李厚民说:“目前国内制造业和3D打印的结合还处在初级阶段,未来3年制造业一定会面临数字化的改革,3D打印速度从小时级到分钟级的转变将为智能智造变革服务。”       UNIZ科技按照应用场景研发了多种不同尺寸的3D打印机,小到打印戒指,大到打印工业级用品,服务范围覆盖工业制造、汽车制造、教育培训、齿科与临床医疗、文娱动漫、鞋业制造等行业。并在荷兰海牙设立欧洲服务中心、在北京设立亚太服务中心、在广西钦州设立了生产工厂。  以齿科为例,过去根据用户牙齿的形状制作石膏牙模需要一周的时间,而且精度稍差。如今利用UNIZ科技的3D打印技术,可以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快速生成多个牙模,大大提升了牙模制作速度,节省了医生和患者的时间。  1982年出生的李厚民如今身为人父。在家里,他经常拿着自己的产品自豪地告诉孩子“这个是爸爸做的”。而在多个国际站台上,他可以光荣地说“这就是中国速度”。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陈璐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机器人技术发展与智能制造不断创新 未来可期 2019-07-24

    随着我国土地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双攀升,传统制造业开始不断转型升级,同时新的系统应用不断涌现,物联网与智能制造之间不断加深联系,机器使得企业工厂在节约生产成本、保障生产安全的同时,快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竞争力,也促使智能制造产业的飞速发展。       近日,江苏连云港市海州经济开发区一家智能商用服务机器人制造公司的首批智能机器人正式下线,并表示将陆续服务于大型医院、学校、银行、政务大厅等场所,其目标是在三年内,全省机器人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       这一数据也表明,在工业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不管是大型工厂或小型作坊,机器人与人类一起作业的局面已然出现。在工业自动化的趋向下,机器人大规模的使用是必然,它也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工业场景之外,一些新的产品如餐饮服务机器人、迎宾机器人、儿童机器人、扫地机器人、自主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巡逻机器人等,正在悄然进入人类生活。还有,纳米机器人作为当今科技的前沿热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相关的战略性计划,并投入巨资抢占先机。        未来,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也将会应势而生,这必将带来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同时催生新的就业岗位,推动智能制造系统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目前,机器人在我国生产制造业中仍存在局限性,在使用范围及接受度上仍与工业发达的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跳出当前的应用局限,由于机器人敏捷和操作的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也将迫使企业在自动化生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财力,去不断完善升级智能制造系统。       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围绕机器人的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服务、展示交流、市场应用等方面都将得到更完善的便捷通道支持,更好的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企业发展。机器人企业也应充分用好产业扶持政策,打造上下游企业生态链,共同促使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赶超世界领先水平。

  • 五招齐发 加快推进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 2018-07-26

    导读: 传统产业仍然是制造业的主体,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发展基础,绝不是包袱和落后的代名词。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衍生新兴产业,形成发展新动能。今年4月份,李克强总理在山东考察时,对山东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出了要求。6月13~17日,山东省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并强调要“再创传统产业新辉煌。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开展高水平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提高传统产业质效传统产业仍然是制造业的主体,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发展基础,绝不是包袱和落后的代名词。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衍生新兴产业,形成发展新动能。一是向转型升级要质效。把转型升级作为激活传统动能的主要着力点,去年3月,省政府印发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省里定期发布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目录,确定2016~2018年期间,对全省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引导企业不断加大技改投入、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二是向研发设计转化要质效。坚持产业化方向和市场导向,着力突破制约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6年,我们发布了高端装备等17个行业技术发展白皮书,有效引导了企业创新投入。三是向提高产品附加值要质效。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推动由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转变,做强“微笑曲线”两端,促进产品结构由原材料产品向制成品转变,由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四是向释放先进产能空间要质效。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实现工业供给能力新提升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要提高新兴产业规模,加快实现工业供给能力新提升。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比如,我们以齐鲁软件园、青岛软件园两个国家级软件园为载体,培育全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浪潮集团、中创软件等一批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二是培育壮大特色新兴产业。释放“互联网+”的力量,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有技术优势、产业基础的新兴产业,支持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增材制造等关键装备创新应用,推动特色新兴产业迅速壮大规模。三是加快发展智慧产业未来产业。紧盯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趋势,积极发展智慧能源、智慧物流等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融合发展新优势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要提高跨界融合潜力,逐步形成融合发展新优势。一是挖掘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增长点。把服务型制造作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领域,培育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扩大研发设计、科技咨询、信息技术服务、第三方物流等专业化服务规模。二是挖掘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增长点。比如,海尔集团发展“互联网工厂”,用户的个性化产品订单直接可以下单到工厂,自动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今后要大力发展云制造、互联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三是挖掘产城融合新增长点。在城镇化进程中强化产业支撑,打造特色产业小镇。四是挖掘产融融合新增长点。我们近期联合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发布了《“5+4”去产能行业企业“白名单”》,筛选了253家优质企业,发布融资需求1138亿元,鼓励金融机构“一企一策”制定精准化、差异化信贷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五是挖掘军民融合新增长点。努力塑造工业新形象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要提高品牌价值档次,努力塑造工业新形象。以“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为抓手,擦亮“老字号”,叫响“大品牌”,支持“成长型”品牌,加快培育国内外知名自主品牌,打造“山东百年品牌”,推动品牌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变。一是夯实品牌基础。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向个性化、高端化升级的新趋势,大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二是扩大品牌影响。我们将以“好品山东”为引领,集中打造山东优秀工业产品,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品牌并购、渠道整合,树立山东工业区域品牌、集群品牌形象,扩大“山东制造”、“好品山东”的国际影响力。三是提升品牌价值。引导企业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强化宣传策划和形象传播,积极发展工业文化,为品牌注入文化基因。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一是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二是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三是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四是抓好干部教育培养。

  • 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模块化之路 2017-07-26

    OFweek机器人网讯: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开始逐渐消失,而作为新兴领域的机器人产业则迅速崛起。2012年中国机器人购买量达到2.3万台,中国一跃成为仅次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领先美国、德国。  中国拥巨大的市场,但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在技术上发展上却先天不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稍显薄弱。尤其是近10年来,进口机器人的价格大幅度降低,我国自行制造的普通工业机器人在价格上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对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为了重塑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为自动化道路打开大门,2012年国家出台《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其中对"工业机器人"有专门的阐述:攻克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国产机器人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何壮大品牌就显得格外重要。鉴于此,2014年1月7日10点-11点,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OFweek特举办主题为《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在线研讨会,邀请专业人士在工业机器人技术问题上进行探讨。  本次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机器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曹其新教授将探索从技术上如何避开跨国机器人公司竞争锋芒,通过引进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技术,根据中国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的市场特点,以机器人产业联盟为平台发展机器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PC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等相关技术。专家简介: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机器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主要从事机器视觉、智能控制与模式识别、机器人3D仿真以及机器人模块化技术方面研究,代表成果有:月球、火星漫游车、全方位自主移动机器人、海洋石油管道检测机器人、智能助行机器人、交互式迎宾机器人、面向智能维护的核电遥操作机器人以及瓜果选别和摘采机器人等,相关成果在国际国内学会和杂志上发表(EI&SCI)论文9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0个。

2024北京国际砂石及尾矿与建筑废弃物处置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京ICP备17045437号-6



关注公众号